
黄山: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,世界地质公园,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,国家级风景名胜区,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,中华十大名山,天下第一奇山。
黄山原名“黟山”,因峰岩青黑,遥望苍黛而名。后因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,故改名为“黄山”。黄山代表景观有“四绝三瀑”,四绝:奇松、怪石、云海、温泉;三瀑:人字瀑、百丈泉、九龙瀑。黄山迎客松是安徽人民热情友好的象征,承载着拥抱世界的东方礼仪文化。
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临黄山时赞叹:“薄海内外之名山,无如徽之黄山。登黄山,天下无山,观止矣!”被后人引申为“五岳归来不看山,黄山归来不看岳”。
黄山地区共有河流600多条,其中长度在10km以上的河流有108条。由于黄山山脉横贯全市,将黄山市分为南、北两坡,南坡流域面积大于北坡流域面积,分别为7569.93km和2264.1km,各占总面积的76.98%和23.02%。

黄山地区水资源来自天然降水。该地区多年平均面雨量为1775.9mm,地区分布以黄山风景区为最大,是全国有名的暴雨中心之一。降雨年内分布极不均匀,最大月雨量一般出现在5、6、7月份,曾高达1037mm(黄山温泉站1954年6月);最小月雨量一般出现在12月份,记录出现过0。
境内降雨的年际变化也相当悬殊,最大最小年份的比值达2.5以上,甚至达到3.0。全市地表水资源总量丰富,多年平均年径流量达99.28亿m,地表径流的地区和时空分布与降雨的时空分布基本一致,地表径流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,每年5~7月份降雨量大,径流量也大;年际分配不平衡,年降雨量越大,年产流量也越大,最小年径流量与最大年径流量之比约为1∶5。